人物
时段
朝代
人物库
僧玄晏中唐 743 — 80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743—800 【介绍】: 唐僧。
鄂州江夏人俗姓李
李邕子。
肃宗至德中,诵经高第,依僧崇真剃落,住鄂州开元寺
代宗大历间,从真悟受具足法,寻习律范。
常焚香扫地,端坐尽日。
解空破相,臻极玄奥。
能诗,所作为刘长卿所赏,一时名士,多与之游。
德宗建中初,与苻载杨衡等约为尘外之侣。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李氏
江夏人
祖善。
博学强识。
注文选行世。
父邕。
北海太守
史有传。
童稚辞俗。
至德初
试经高第。
沙门崇真剃落。
开元寺
大历三年
悟真阇黎受具足戒。
即率身律范。
无纤玷。
仍研究毗尼部。
俄禀金刚解空破相之指。
且工吟咏。
彭城刘长卿尤加赏识。
其时名士之相往来者。
则有陈郡袁滋
赵郡李则
卢来卿。
于文炫。
蔡直扬衡李演
每与爇香烹茗谈笑。
又为出费以辟其所居。
则其推服何如。
建中初
岳连帅何公。
晋安起之。
固辞。
贞元十六年九月十四日示寂。
寿五十。
腊三十
黄鹤山之南原。
释玄晏
江夏人也。
姓李氏
祖善而博识多学注文选。
行讲集于梁宋之间。
李邕北海太守唐书有传。
稚昧之龄决志离俗。
至德初年诵经高第。
僧崇真剃落配住开元寺
大历三年从大阇梨真悟受具足法。
便寻律范。
目不视靡曼。
足不履邪径。
于四仪中无终食之间违教仪形。
峭拔眉目秀朗如孤鸿野鹤独立迥泽。
望风瞻想自有远致。
性多分剂。
苟与恶比丘共住。
遑遑然如以祛陀罗炭浴身也。
不出户牖焚香扫地。
端坐尽日人不堪其忧。
居之。
以为三禅之乐不敌也。
少习毗尼长学金刚。
解空破相臻极玄奥。
而闻律藏有一时外学之说。
或赋诗一章。
运思标拔孤游境外。
彭城刘长卿名重五言。
大嗟赏之。
由是风云草木每有赋咏。
辄为工文者之所吟讽也。
房舍在寺之北隅。
颇为湫陋。
凡当时名士共营草堂。
有若陈郡袁滋赵郡李则卢来卿于文炫蔡直。
偕檀舍同缔构也。
鄂岳连师何公旌其行业。
请居晋安
不移其志。
建中伊始符载杨衡李演
为尘外之侣焉。
贞元十六年九月十四日示灭。
春秋五十八。
僧腊三十四。
迁塔于黄鹤山南原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幽玄中唐 ? — 82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约827后 【介绍】: 唐僧。
幽州人俗姓刘
弱冠投并州贤禅师出家。
宪宗元和二年,游方至江左,住会稽大云寺
移居湖心龟山妙喜古寺
九年观察使孟简为构大院。
十二年,登南岳
十三年洪州刺史殷祐请住洪州东明寺
敬宗宝历中,置戒坛度僧。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 利物科
刘姓幽州人
弱冠礼并州贤禅师落䰂。
久之遂得心法。
元和二年
振锡江左
会稽大云寺鼓寂钟喑。
食轮不转。
叹曰。
此独不可以行化耶。
乃持一钵走阛阓。
而施者响应。
因使寺主开堂接众。
如诸方法。
未几。
徙居湖心龟山之妙喜废寺
九年平昌孟简来镇斯郡。
为大其寺之规模。
而一新之。
十二年
去游南岳结庵绝顶以居。
章太守商祐尤加敬慕。
十九年迎住东明寺
寺建于晋安帝时
侣之集。
至今犹盛宝历中奏。
易额世福。
且置戒坛其内。
复诏度僧。
凡寺之像设。
所致云。
大和元年
沈中丞傅伽信向。
又造佛阁五层于寺之南。
既而逝。
第二漆布其全身。
奉之阁下。
释幽玄
俗姓刘
幽州人也。
夙怀出俗之愿。
年及弱冠方遂前心。
并州贤禅师而了契。
元和二年振锡江左
会稽大云寺三学僧柅定食轮资缘都阙玄言发响应檀越供赡。
未几移居湖心龟山妙喜古寺
九年平昌孟简镇于越。
枉驾问道。
遂构成大院。
十二载复登南岳栖止绝顶。
十三年章太守商祐笃重其道。
命住东明寺
东晋安帝世之所造。
僧数繁凑。
宝历中为奏改为世福。
兼置戒坛续敕改为度僧寺。
其间形像皆玄之化导。
大和元年傅中丞又加信向。
于院南别造佛阁五层功就。
谓弟子曰。
福事无尽生涯有期。
物有阙然后人庀具。
吾终后可将尸漆布安阁下。
言讫而化。
门人特旁立塔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密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生相之周氏。
高齐之季
出家。
从耶舍三藏。
学梵书语。
且听采大乘经论于邺下
开皇间
诏与翻译。
京师大兴善寺
仁寿诏葬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生地也。
生魏之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
赤光紫气。
充庭溢室。
状如楼阁。
色染人衣。
姆以其热而扇之。
噤至不能啼。
忽有一尼。
至自外。
太祖曰。
儿来处甚高。
佛天所祐。
非汝俗家所可育也。
我当为公育之。
太祖因割宅之偏为寺。
通小门往来。
委之。
尼遂以那罗延名帝
而抚字惟谨。
蒲坂刘氏女。
名智仙
七岁出家。
一日禅坐。
屋极上入定。
其师遍求不可得。
率以为溺井死矣。
自是有所云为辄神验。
及周废教。
尼依家。
终不徙寺以寖大。
舍利瑞应。
见别传。
释道密
姓周氏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
师习方艺。
又从邺下博听大乘。
神思既开理致通衍。
至于西梵文言继迹前烈。
异术胜能闻诸齐世。
隋运兴法翻译为初。
敕召入京住大兴善
师资道成复弘梵语。
因循法本留意传持。
仁寿塔铨衡德望。
寻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处本基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统七年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时赤光照室流溢外户。
紫气满庭状如楼阙。
色染人衣。
内外惊禁。
奶母以时炎热就而扇之。
寒甚几绝。
困不能啼。
神尼者名曰智仙
河东蒲坂刘氏女也。
少出家有戒行。
和上失之。
恐其堕井。
见在佛屋。
俨然坐定。
时年七岁。
遂以禅观为业。
及帝诞日。
无因而至。
太祖曰。
儿天佛所祐。
勿忧也。
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不可坏也。
又曰。
此儿来处异伦。
俗家秽杂。
自为养之。
太祖乃割宅为寺。
内通小门。
以儿委尼。
不敢名问。
后皇妣来抱。
忽见化而为龙。
惊遑堕地。
尼曰。
何因妄触我儿。
遂令晚得天下。
及年七岁告帝曰。
儿当大贵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由儿兴之。
而尼沈静寡言。
时道成败吉凶。
莫不符验。
初在寺养帝。
年十三方始还家。
积三十馀岁略不出门。
及周灭二教。
隐皇家。
内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东入为天子。
重兴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祚后。
每顾群臣。
追念阿阇梨以为口实。
又云。
我兴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似从道人里来。
由小时在寺。
至今乐闻钟声。
乃命史官王劭
为尼作传。
其龙潜所经四十五州。
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因改般若为其一焉。
仁寿元年
帝及后宫。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磓试之宛然无损。
遂散于州部。
前后建塔百有馀所。
随有塔下皆图神尼
多有灵相。
故其铭云。
维年月。
菩萨戒佛弟子大隋皇帝坚。
敬白十方三世一切三宝弟子。
蒙三宝福祐。
为苍生君父。
思与民庶共建菩提。
今故分布舍利。
诸州供养。
欲使普修善业同登妙果。
仍为弟子。
法界幽显。
三涂八难。
忏悔行道。
奉请十方常住三宝
愿起慈悲。
受弟子等请。
降赴道场證明弟子。
为诸众生发露忏悔。
文多不载。
以洽闻之誉。
送此寺中。
初下塔时。
一院之内光明充塞。
黄白相间兼赤班气。
旋绕朗彻。
久而乃灭。
道俗内外咸同一见。
寺有四门。
门立一碑。
殿塔廊庑及以生地。
庄严绮丽晃发城邑。
仁寿之末
又敕送于郑州黄鹄山晋安寺。
掘基至水。
获金像一躯。
高尺许。
仪制特异。
正下塔时。
野鸟群飞旋绕塔上。
事了便散。
又见金花三枚腾空久之下没。
基内又放萤光。
后遂广大。
绕塔三匝。
寺本高显素无泉水。
洎便下汲。
一夕之间去塔五步。
飞泉自涌有同浪井
广如王劭所纪。
及大业伊始。
从治雒阳
上林园中置翻经馆。
因以传译。
遂卒于彼所出诸经如费氏录。
姓周
相州人
初投耶舍三藏师
习方艺。
又从邺下听大乘。
通衍西梵文言。
隋运兴法。
翻译为任。
敕召入
大兴善寺
师资道成。
复弘梵语。
仁寿塔兴。
下敕召。
送舍利于同州大兴国寺
寺即文帝所生之地。
其处本基。
般若尼寺也。
帝以后魏大统七年。
六月十三日。
生于此寺中。
于时赤光照室。
流溢外户。
紫气满庭。
状如楼阁。
色染人衣。
内外惊禁。
奶母以时炎热。
就而扇之。
寒甚几绝。
困不能啼。
神尼者。
名曰智仙
河东蒲坂刘氏女也。
少出家。
有戒行。
以禅观为业。
及帝诞日。
无因而至。
太祖曰。
儿天物所祐。
勿忧也。
尼遂名帝为那罗延
言如金刚。
不可坏也。
又曰。
此儿来处异伦。
俗家秽杂。
自为养之。
太祖乃割宅为寺。
内通小门。
以儿委尼。
不敢名问。
皇妃来抱。
忽见化而为龙。
惊惶堕地。
尼曰。
何因妄触我儿。
遂令晚得天下及年七岁。
告帝曰。
儿当大贵。
从东国来。
佛法当灭。
由儿兴之。
而尼沉静寡言。
时道成败吉凶。
莫不符验。
初在寺养。
帝年至十三。
方始还家。
积三十馀岁。
略不出门。
及周灭二教。
隐皇家。
内著法衣。
戒行不改。
帝后果自山东
入为天子。
重兴佛法。
皆如尼言。
及登位后。
每顾群臣。
追念阿阇梨
以为口实。
又云。
我兴由佛法。
而好食麻豆。
前身以从道人里来。
由小时在寺。
至今乐闻钟声。
乃命史官王劭
为尼作传。
其龙潜所经。
四十五州。
皆悉同时为大兴国寺
因改般若为其一焉。
仁寿元年
帝及后宫。
同感舍利。
并放光明。
砧锤试之。
宛然无损。
遂散于州郡。
前后建塔。
百有馀所。
随有塔下
皆图神尼
多有灵相。
以洽闻之举。
送此寺中。
初下塔时。
一院之内。
光明充塞。
黄白相间。
兼赤斑气。
旋绕朗彻。
久而乃灭。
仁寿之末
又敕送于鄂州黄鹄山晋安寺。
掘基至水。
获金像一躯。
高尺许。
仪制特异。
正下塔时。
野鸟群飞。
旋绕塔上。
事了便散。
又见金花三枚腾空。
久之下没。
基内又放萤光。
后遂广大。
绕塔三匝。
寺本高显
素无泉水。
须便下汲。
一夕之间。
去塔五步。
飞泉自涌。
有同浪井
及大业伊始。
雒阳上林园中。
置翻经馆。
因以传译。
遂卒于彼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陈归女东晋 ? — 39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0 【介绍】: 东晋庐江浔阳人
以色美,能歌弹,于孝武帝时入宫,为淑媛
安帝恭帝
卒赠夫人。
安帝时追崇为皇太后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穆章何皇后东晋
全晋文·卷十三
后讳法倪,庐江灊人散骑侍郎何准女。
穆帝升平元年立为皇后,无子。
哀帝即位,居永安宫,及桓玄篡位,降为零陵县,与安帝俱西。
败,复还京师,元兴三年崩,在位四十八年。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远东晋 334 — 416年8月6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34—416 【介绍】: 东晋僧。
雁门楼烦人俗姓贾
幼好学,博综六经,尤善老庄。
年二十一,师从道安,精般若性空之学。
晋孝武帝太元六年庐山,结庐讲学。
又建莲社,倡弥陀净土法门,卜居三十余年,足不出山。
后人尊为净土宗初祖。
撰有《沙门不敬王者论》等。
全晋文
慧远俗姓贾雁门楼烦人
慕容隽时师事道安,后随道安襄阳
孝武初,襄阳陷,移居庐山江州刺史桓伊为起东林寺至义熙十二年卒,年八十三。
有集十二卷。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生贾氏
雁门楼烦人也。
年十二。
随其舅令狐君。
学于许洛间。
博极群书。
得老庄之要。
风鉴朗拔。
诸生中。
龙章凤姿。
照映鱼鸟。
既冠。
将渡江与范宣子俱隐。
值中原乱。
兵戈塞路。
闻道安在太行恒山寺讲般若。
遂与弟慧持俱造之。
一面归敬。
愿落发。
就弟子之列。
以终业焉。
既受具。
以大法为己任。
年二十四即就讲说。
秦建元九年
襄阳平安公为朱序所得。
因决别。
南抵荆州
止上明寺。
欲游罗浮
泊舟浔阳。
匡山爱之。
庐于山阴
以杖卓地曰。
有泉当住。
泉忽涌。
因定居焉。
常诵经泉上
有龙出听。
因号龙泉寺
沙门慧永西林
恨所居逼侧。
不能多容。
而请太守桓伊
为立东林寺
古传有佛影在月氏国那竭城南。
古石室中。
去流沙。
一万五千八百馀里。
欲往瞻礼。
恨骨不能飞。
西域道士
画之壁间。
著铭五章。
能疏其妙。
陶侃广州
有渔得阿育王所铸文殊像于海中。
寒溪寺
寺主僧珍径夏口
梦寺火而像不坏。
驰归果然。
以其威灵。
及移镇。
使人迎之。
十辈不能举。
既而登舟又没。
终不能得。
创寺既成。
而像自至。
盖其诚感然也。
故时人为之谣曰。
陶维剑雄。
像以神标。
云翔泥宿。
一何遥遥。
可以诚致。
难以力招。
彭城刘遗民
豫章雷次宗
雁门周续之
新蔡毕颖之。
南阳宗炳张士民季硕等十八人。
从远游。
乃于无量寿象前。
使刘遗民著文。
立誓期生西方。
殷仲堪荆州
过山中临北涧。
讲易叹曰。
识尽精微。
不受拟度。
世间安有此等人品乎。
俳佪终日而罢。
卢循初据江州
尝诣
少与循父嘏善。
欣然。
道旧。
有谏者曰。
返逆。
公与厚。
祸斯至矣。
曰。
我佛法中。
情无取舍。
岂不知为识者所察。
非吾所惧也。
武帝
屯桑尾。
有以为言。
武帝曰。
远公世外人。
其可以是量之哉。
遣使送敬。
且饭僧。
罗什入关。
遣书通好。
献比量衣裁。
使登高座。
为著之。
并漉器皆珍贶。
什答书。
其略曰。
经言。
末后东方有护法菩萨。
勖哉仁者。
善弘其事。
有偈曰。
既以舍染乐。
心得善摄不。
若得不驰散。
深入实相否。
必竟空相中。
其心无所乐。
若悦禅智慧。
是法性无照。
虚诳等无实。
亦非停心住。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又以书答其偈曰。
本端竟何从。
起灭有无际。
一微涉动境。
成此颓山势。
惑相更相乘。
触理自生滞。
因缘虽无主。
开途非一世。
时无悟宗匠。
谁将握玄契。
来问尚悠悠。
相与期卒岁。
初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
但云寿令长而已。
曰。
佛是至极。
至极则无变。
无变之理。
岂有穷哉。
乃著法性论曰。
至极则以不变为性。
得性为体极为宗。
罗什见论曰。
边国人未见经。
便暗与理合。
岂不妙哉。
秦王姚兴致书。
龟兹细缕杂变像。
以伸款敬。
姚嵩献珠像。
并释论云。
大智论新记。
龙胜所作。
法师当冠以
昭示万世。
此邦道士
同所钦闻也。
以书辞不敏。
文多不载。
然恨大论文多。
钞其要。
为二十卷。
桓玄殷仲堪
军经山北。
虎溪
称疾不出。
自入山。
左右谏
勿复拜。
及见
不觉致敬。
问。
不敢毁伤。
何以剪削。
答以立身行道。
当自有意。
岂以剪发文身。
季历而非泰伯乎。
出山。
谓左右曰。
实生所未见也。
后以震主之威。
苦欲致之。
坚卧不动。
俄而欲沙汰僧众。
且谓。
匡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简之例。
于是以书抵
其词皆阳纵而阴夺之。
成帝幼冲。
庾冰用事。
沙门敬王者。
尚书何充
仆射褚翌诸葛恢等。
奏议不应。
众议同何充等。
门下观望駮议纷然。
在姑熟。
以书问当不。
且曰。
此一代大事。
不可令朝廷失体也。
得八座书。
今以似君。
君其件件详论不敬之意。
以释其疑。
便当行之。
答书。
其略曰。
伽黎非朝宗之服。
钵具非廊庙之器。
篡位。
下书曰。
佛法宏大。
所不能测。
昔推奉主之情。
其敬。
今事既在己。
宜尽谦礼。
诸道人勿复致礼也。
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
凡五首。
妙尽物情。
西奔。
安帝江陵还京师。
辅国何无忌
候迎。
称疾不行。
遣使劳问。
脩书叙悃诚。
佳之。
谢灵运恃才气出人上。
悠然意消。
卜居三十年。
影不出山。
迹不入俗。
每送客游履。
虎溪为限。
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初。
示疾。
至六日困笃。
大德耆宿。
请饮豉酒。
不许。
又请饮米汁。
不许。
又请以蜜水为浆。
乃命律师捡卷。
未见而终。
寿八十三。
遗命露骸松下。
弟子不忍收葬。
浔阳太守阮保。
于山西岭
凿圹开𡑞。
有文集十卷。
释慧远
本姓贾氏
雁门楼烦人也。
弱而好书。
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
故少为诸生
博综六经尤善庄老。
性度弘伟风鉴朗拔。
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
年二十一欲渡江东范宣子共契。
石虎已死中原𡨥乱南路阻塞。
志不获从。
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
弘赞像法声甚著闻。
遂往归之。
一面尽敬以为真吾师也。
后闻讲般若经。
豁然而悟。
便与弟慧持投簪落䰂(音采)委命受业。
既入乎道厉然不群。
常欲总摄纲维以大法为己任。
精思讽持以夜续昼。
贫旅无资缊纩常阙。
而昆弟恪恭终始不懈。
沙门昙翼
每给以灯烛之费。
安公闻而喜曰。
道士诚知人矣。
年二十四便就讲说。
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
往复移时弥增疑昧。
乃引庄子义为连类。
于惑者晓然。
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
有弟子法遇昙徵。
皆风才照灼志业清敏。
并推服焉。
后随安公南游樊沔。
伪秦建元九年
秦将符平。
𡨥并襄阳
道安朱序所拘不能得去。
乃分遣徒众各随所之。
皆被诲约。
不蒙一言。
乃跪曰。
独无训勖惧非人例。
曰。
如汝者岂复相忧。
于是与弟子数十人。
南适荆州住上明寺。
后欲往罗浮山
及届浔阳见庐峰清净足以息心。
始住龙泉精舍。
此处去水本
乃以杖叩地曰。
若此中可得栖立。
当使朽壤抽泉。
言毕清流涌出浚矣成溪。
其后少时浔阳亢旱。
诣池侧读海龙王经。
忽有巨蛇从池上空。
须臾大雨。
遂以有年。
因号精舍为龙泉寺焉。
陶侃经镇广州
有渔人于海中见神光。
每夕艳发经旬弥盛。
怪以白往详视。
乃是阿育王像。
即接归以送武昌寒溪寺
寺主僧珍尝往夏口
夜梦寺遭火。
而此像屋独有龙神围绕。
珍觉驰还寺。
寺既焚尽。
唯像屋存焉。
后移镇。
以像有威灵遣使迎接。
数十人舆之至水。
及上船船又覆没。
使者惧而反之竟不能获。
创寺既成祈心奉谓乃飘然自轻。
往还无梗于是率众行道。
昏晓不绝。
释迦馀化于斯复兴。
卜居庐阜三十馀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
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
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初卒。
春秋八十三。
释慧远
本姓贾氏
雁门娄烦人也。
弱而好书圭璋秀发。
年十三随舅令狐氏游学许洛。
故少为诸生
博综六经尤善庄老。
性度弘博风鉴朗拔。
虽宿儒英达莫不服其深致。
年二十一欲渡江东范宣子共契嘉遁。
石虎已死中原寇乱南路阻塞。
志不获从。
沙门释道安立寺于太行恒山弘赞像法。
声甚著闻。
遂往归之。
一面尽敬。
以为真吾师也。
后闻讲波若经。
豁然而悟。
乃叹曰。
儒道九流皆糠秕耳。
便与弟慧持
投簪落彩。
委命受业。
既入乎道厉然不群。
常欲总摄纲维。
以大法为己任。
精思讽持以夜续昼。
贫旅无资缊纩常阙。
而昆弟恪恭终始不懈。
沙门昙翼
每给以灯烛之费。
安公闻而喜曰。
道士诚知人矣。
藉慧解于前因。
发胜心于旷劫。
故能神明英越机鉴遐深。
安公常叹曰。
使道流东国其在乎。
年二十四便就讲说。
尝有客听讲难实相义。
往复移时弥增疑昧。
乃引庄子义为连类。
于是惑者晓然。
是后安公特听慧远不废俗书。
有弟子法遇昙徽皆风才照灼志业清敏并推伏焉。
后随安公南游樊河。
伪秦建元九年
秦将符丕寇斥襄阳
道安朱序所拘不能得去。
乃分张徒众各随所之。
临路诸长德皆被诲约。
不蒙一言。
乃跪曰。
独无训勖惧非人例。
曰。
如公者岂复相忧。
于是与弟子数十人。
南适荆州住上明寺。
后欲往罗浮山
及届浔阳。
庐峰清静足以息心。
始住龙泉精舍。
此处去水大远。
乃以杖扣地曰。
若此中可得栖立当使朽壤抽泉。
言毕清流涌出。
后卒成溪。
其后少时浔阳亢旱。
诣池侧读海龙王经。
忽有巨蛇从池上空。
须臾大雨。
岁以有年。
因号精舍为龙泉寺焉。
时有沙门慧永
居在西林与同门。
旧好遂要同止。
刺史桓伊曰。
远公方当弘道。
今徒属已广而来者方多。
贫道所栖褊狭不足相处。
如何。
桓乃为复于山东更立房殿。
即东林是也。
创造精舍洞尽山美。
却负香炉之峰。
傍带瀑布之壑。
仍石垒基即松栽构。
清泉环阶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林。
森树烟凝石筵苔合。
凡在瞻履皆神清而气肃焉。
远闻。
天竺有佛影。
是佛昔化毒龙所留之影。
在北天竺月氏国那竭呵城南古仙人石室中。
经道取流沙。
西一万五千八百五十里。
每欣感交怀志欲瞻睹。
会有西域道士叙其光相。
乃背山临流营筑龛室。
妙算画工淡彩图写。
色疑积空望似烟雾。
晖相炳暧。
若隐而显。
乃著铭曰。
廓矣大像。
理玄无名。
体神入化。
落影离形。
回晖层岩。
凝映虚亭。
在阴不昧。
处闇逾明。
婉步蝉蜕。
朝宗百灵。
应不同方。
迹绝杳冥(其一)。
茫茫荒宇。
靡劝靡奖。
淡虚写容。
拂空传像。
相具体微。
冲姿自朗。
白毫吐曜。
昏夜中爽。
感彻乃应。
扣诚发响。
留音停岫。
津悟冥赏。
抚之有会。
功弗由曩(其二)。
旋踵忘敬。
罔虑罔识。
三光掩晖。
万像一色。
庭宇幽蔼。
归途莫测。
悟之以靖。
开之以力。
慧风虽遐。
维尘攸息。
匪圣玄览。
孰扇其极(其三)。
希音远流。
乃眷东顾。
欣风慕道。
仰规玄度
妙尽毫端。
运微轻素。
托䌽虚凝。
殆映霄雾。
迹以像真。
理深其趣。
奇兴开衿。
祥风引路。
清气回轩。
昏交未曙。
髣髴神容。
依稀钦(其四)。
铭之图之。
曷营曷求。
神之听之。
鉴尔所修。
庶兹尘轨。
映彼玄流。
漱情灵沼。
饮和至
照虚应简。
智落乃周。
深怀冥托。
宵想神游。
毕命一对。
长谢百忧(其五)又昔浔阳陶侃经镇广州
有渔人于海中见神光每夕艳发。
经旬弥盛。
怪以白
往详视乃是阿育王像。
即接归以送武昌寒溪寺
寺主僧珍尝往夏口夜梦寺遭火而此像屋独有龙神围绕。
珍觉驰还寺。
寺既焚尽唯像屋存焉。
后移镇。
以像有威灵遣使迎接。
数十人举之至水及上船。
船又覆没。
使者惧而反之。
竟不能获。
幼出雄武素薄信情。
荆楚之间为之谣曰。
陶惟剑雄。
像以神标。
云翔泥宿。
邈何遥遥。
可以诚致。
难以力招。
创寺既成。
祈心奉请。
乃飘然自轻。
往还无梗。
方知远之神感證在风谚矣。
于是率众行道昏晓不绝。
释迦馀化于斯复兴。
既而谨律息心之士。
绝尘清信之宾。
并不期而至。
望风遥集。
彭城刘遗民
豫章雷次宗
雁门周续之
新蔡毕颖之。
南阳宗炳张菜民张季硕等。
并弃世遗荣依游止。
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
建斋立誓。
共期西方。
乃令刘遗民著其文曰。
惟岁在摄提秋七月戊辰朔二十八日乙未。
法师释慧远贞感幽奥宿怀特发。
乃延命同志息心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
集于庐山之阴般若台精舍阿弥陀像前。
率以香华敬廌而誓焉。
惟斯一会之众。
夫缘化之理既明。
则三世之传显矣。
迁感之数既符。
则善恶之报必矣。
推交臂之潜沦。
悟无常之期切。
审三报之相催。
知险趣之难拔。
此其同志诸贤。
所以夕惕宵勤仰思攸济者也。
盖神者可以感涉。
而不可以迹求必感之有物。
则幽路咫尺。
苟求之无主。
则眇茫河津。
今幸以不谋而佥心西境。
叩篇开信亮情天发。
乃机象通于寝梦。
欣欢百于子来。
于是云图表晖。
影侔神造。
功由理谐。
事非人运。
兹实天启其诚。
冥运来萃者矣。
可不剋心重精叠思以凝其虑哉。
然其景绩参差功德不一。
虽晨祈云同夕归攸隔。
即我师友之眷良可悲矣。
是以慨焉胥命整衿法堂。
等施一心亭怀幽极。
兹同人俱游绝域。
其有惊出绝伦首登神界。
则无独善于云峤。
忘兼全于幽谷。
先进之与后升。
勉思策征之道然复妙觐大仪。
启心贞照。
识以悟新。
形由化革。
藉芙蓉于中流。
荫琼柯以咏言。
飘云衣于八极。
泛香风以穷年。
体忘而弥穆心超乐以自怡。
临三涂而缅谢。
傲天宫而长辞。
绍众灵以继轨。
指太息以为期。
究兹道也。
岂不弘哉。
神韵严肃容止方棱。
凡预瞻睹莫不心形战慄。
曾有沙门持如意欲以奉献。
入山信宿竟不敢陈。
窃留席隅默然而去。
慧义法师
强正少惮将欲造山谓弟子慧宝曰。
诸君庸才望风推服。
今试观我如何。
至山值讲法华。
每欲难问。
辄心悸汗流竟不敢语。
出谓慧宝曰。
此公定可讶。
其伏物盖众如此。
殷仲堪荆州
过山展敬。
共临北涧论易体。
移景不勌。
见而叹曰。
识信深明实难为庶。
司徒王谧护军王默等。
并钦慕风德遥致师敬。
修书曰。
年始四十而衰同耳顺答曰。
古人不爱尺璧而重寸阴
观其所存似不在长年耳。
檀越既履顺而游性。
乘佛理以御心。
因此而推复何羡于遐龄。
聊想斯理久已得之。
为复酬来信耳。
卢脩初下据江州城
入山诣
少与脩父瑕同为书生。
及见脩欢然道旧。
因朝夕音问。
僧有谏者曰。
脩为国寇。
与之交厚得不疑乎。
曰。
我佛法中情无取舍。
岂不为识者所察。
此不足惧。
及宋武追讨卢脩设帐桑尾。
左右曰。
远公素王庐山与脩交厚。
宋武曰。
远公世表之人。
必无彼此。
乃遣使赍书致敬。
并遗钱米。
于是近方服其明见。
初经流江东多有未备。
禅法无闻。
律藏残阙。
慨其道缺。
乃令弟子法净法领等寻众经踰越沙雪。
旷岁方反。
皆获梵本得以传译。
安法师在关。
昙摩难提出阿毗昙心。
其人未善晋言颇多疑滞。
后有罽宾沙门僧伽提婆
博识众典。
晋太元十六年来至浔阳
请重译阿毗昙心及三法度论。
于是二学乃兴。
并制标宗贻于学者。
孜孜为道务在弘法。
每逢西域一宾辄恳恻咨访。
罗什入关。
即遣书通好曰。
释慧远顿首。
去岁得姚左军书。
承德问。
仁者曩绝殊域。
越自外境。
于时音译未交。
闻风而悦。
但江湖难冥。
以形乖为叹耳。
顷知承否通之会。
怀宝来游至止。
有问则一日九驰。
徒情欣雅味。
而无由造尽。
寓目望途固已增其劳伫。
每欣大法流三方同
虽运钟其末。
而趣均在昔。
诚未能扣津妙门感彻遗灵。
至于虚衿遗契。
亦无日不怀。
夫旃檀移植则异物同熏。
摩尼吐曜则众珍自积。
是惟教合之道。
犹虚往实归。
况宗一无像而应不以情者乎。
是故负荷大法者。
必以无报为心。
会友以仁者使功不自己。
若令法轮不停轸于八正之路三宝不辍音于将尽之期。
则满愿不专美于绝代。
龙树岂独善于前踪。
今往比量衣裁。
愿登高座为著之。
并天漉之器此既法物。
聊以示怀。
什答书曰。
鸠摩罗耆婆和南。
既未言面又文辞殊隔。
导心之路不通。
得意之缘圮绝。
传驿来况粗承风德。
比复如何必备闻一途可以蔽百。
经言。
末后东方当有护法菩萨勖哉仁者善弘其事。
夫财有五备。
福戒博闻辩才深智。
兼之者道隆。
未具者疑滞。
仁者备之矣。
所以寄心通好。
因译传意。
岂其能尽。
粗酬来意耳。
损所致比量衣裁。
欲令登法座时著。
当如来意。
但人不称物。
以为愧耳。
今往常所用鍮石双口澡灌。
可备法物之数也。
并遗偈一章曰。
既已舍染乐。
心得善摄不。
若得不驰散。
深入实相不。
毕竟空相中。
其心无所乐。
若悦禅智慧。
是法性无照。
虚诳等无实。
亦非停心处。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重与什书曰。
日有凉气比复何如。
去月法识道人至。
闻君欲还本国。
情以怅然。
先闻君方当大出诸经。
故来欲便相咨求。
若此传不虚众恨可言。
今辄。
略问数十条事。
冀有馀暇一二为释。
此虽非经中之大难。
欲取决于君耳。
并报偈一章曰。
本端竟何从。
起灭有无际。
一微涉动境。
成此颓山势。
惑想更相乘。
触理自生滞。
因缘虽无主开途非一世。
时无悟宗匠。
谁将握玄契。
来问尚悠悠。
相与期暮岁。
后有弗若多罗
来适关中诵出十诵梵本。
罗什译为晋文
三分始二而多罗弃世。
常慨其未备。
及闻昙。
摩流支入秦复善诵此部。
乃遣弟子昙邕致书祈请令于关中更出馀分。
故十诵一部具足无阙。
晋地获本相传至今。
外妙典关中胜说。
所以来集兹土者。
远之力也。
外国众僧咸称汉地有大乘道士
每至烧香礼拜。
辄东向稽首献心庐岳
其神理之迹。
故未可测也。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
但言寿命长远而已。
乃叹曰。
佛是至极。
至极则无变。
无变之理。
岂有穷耶。
因著法性论曰。
至极以不变为性。
得性以体极为宗。
罗什见论而叹曰。
边国人未有经。
便闇与理合。
岂不妙哉。
秦主姚兴钦德风名叹其才思。
致书慇勤。
信饷连接。
赠以龟兹国细缕杂变像。
以申款心。
又令姚嵩献其珠像。
释论新出。
送论并遗书曰。
大智论新译讫。
此既龙树所作。
又是方等旨归。
宜为一序以申作者之意。
然此诸道士
咸相推谢无敢动手。
法师可为作以贻后之学者。
答书云。
欲令作大智论以申作者之意。
贫道闻怀大非小褚所容。
汲深非短绠所测。
披省之日有愧高命。
又体羸多疾触事有废。
不复属意。
已来其日亦久。
缘来告之重。
辄粗缀所怀。
至于研究之美。
当复期诸明德。
其名高固如此。
常谓。
大智论文句繁广初学难寻。
乃抄其要文。
撰为二十卷。
致渊雅使夫学者息过半之功矣。
桓玄殷仲堪
军经庐山
虎溪
称疾不堪。
自入山。
左右谓曰。
昔毁仲堪入山礼
愿公勿敬之。
答何有此理。
仲堪本死人耳。
及至见不觉致敬。
问不敢毁伤。
何以剪削。
答云。
立身行道称善。
所怀问难不敢复言。
乃说征讨之意。
不答。
又问。
何以见愿。
云。
愿檀越安隐使彼亦无他。
出山谓左右曰。
实乃生所未见。
后以震主之威苦相延致。
乃贻书骋说劝令登仕
答辞坚正确乎不拔。
志踰丹石终莫能回。
俄而欲沙汰众僧。
教僚属曰。
沙门有能申述经诰畅说义理。
或禁行修整足以寄大化。
其有违于此者悉皆罢遣。
庐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简之例。
书曰。
佛教凌迟秽杂日久。
每一寻至慨愤盈怀。
常恐运出非意沦湑将及。
窃见清澄诸道人教实应其本心。
夫泾以渭分则清浊殊势。
枉以直正则不仁自
此命既行必一理斯得。
然后令饰伪者绝假通之路。
怀真者无负俗之嫌。
道世交三宝复隆矣因广立条制。
从之。
成帝幼冲庾冰辅正。
以为沙门敬王者。
尚书令何充仆射褚昱诸葛惔等奏。
不应敬礼。
官议悉同。
等门下承旨为駮。
同异粉然竟莫能定。
在姑熟欲令尽敬。
乃与书曰。
沙门不敬王者既是情所未了。
于理又是所未喻。
一代大事不可令其体不允。
近八座书。
今以呈君。
君可述所以不敬意也。
此便当行之。
事一二令详。
尽想必有以释其所疑耳。
答书曰。
夫称沙门者何耶。
谓能发矇俗之幽昏。
启化表之路。
方将以兼忘之道与天下同往。
使希高者挹其遗风漱流者味其馀津。
若然虽大业未就。
观其超步之迹。
所悟固已弘矣。
又袈裟非朝宗之服。
钵盂非廊庙之器。
沙门尘外之人。
不应致敬王者。
虽苟执先志耻即外从。
而睹辞旨趑趄未决。
有顷篡位。
即下书曰。
佛法宏大所不能测。
推奉主之情。
其敬。
今事既在己。
宜尽谦光。
诸道人勿复致礼也。
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
凡有五篇。
一曰在家。
谓在家奉法则是顺化之民。
情未变俗迹同方内。
故有天属之爱奉主之礼。
礼敬有本。
遂因之以成教。
二曰。
出家。
谓出家者。
能遁世以求其志。
变俗以达其道。
变俗则服章不得与世典同礼。
世则宜高尚其迹。
大德故能拯溺俗于沈流。
根于重劫。
通三乘之津。
近开人天之路。
如令一夫全德。
则道洽六亲泽流天下。
虽不处王侯之位。
固已协契皇极在宥生民矣。
是故内乖天属之重。
而不逆其孝。
外阙奉主之恭。
而不失其敬也。
三曰。
求宗不顺化谓反本。
求宗者不以生累其神。
超落尘封者不以情累其生。
不以情累其生则其生可灭。
不以生累其神则其神可冥。
冥神绝境故谓之泥洹。
沙门虽抗礼万乘高尚其事不爵王侯。
而沾其惠者也。
四曰。
体极不兼应。
谓如来之与周孔。
发致虽殊潜相影响。
出处咸异终期必同。
故虽曰道殊所归一也。
不兼应者。
物不能兼受也。
五曰。
形尽神不灭。
谓识神驰骛随行东西也。
此是论之大意。
自是沙门得全方外之迹矣。
桓玄西奔。
晋安帝江陵旋于京师。
辅国何无忌候觐。
称疾不行。
遣使劳问。
修书曰。
释慧远顿首。
阳月和暖。
愿御膳顺宜。
贫道先婴重疾。
年衰益甚。
狠蒙慈诏曲垂光慰。
感惧之深。
实百于怀。
幸遇庆会而形不自运。
此情此慨良无以喻。
诏答。
阳中感怀知所患未佳其情耿耿。
去月发江陵
在道多诸恶。
情迟兼常。
本冀经过相见。
法师既养素山林。
又所患未痊。
邈无复因增其叹恨。
陈郡谢灵运负才傲俗少所推崇。
及一相见肃然心服。
内通佛理外善群书。
夫预学徒莫不依拟。
讲丧服经。
雷次宗宗炳等。
并执卷承旨
次宗后别著疏。
首称雷氏。
宗炳因寄书嘲之曰。
昔与足下共于释和上间面受此
今便题卷首称雷氏乎。
其化兼道俗斯类非一。
卜居庐阜
三十馀年影不出山。
迹不入俗。
每送客游履常以虎溪为界焉。
晋义熙十二年八月初动散。
至六日困笃。
大德耆年皆稽颡请饮豉酒。
不许。
又请饮米汁不许。
又请以蜜和水为浆。
乃命律师令披卷寻文得饮与不。
卷未半而终。
春秋八十三矣。
门徒号恸若丧考妣。
道俗奔赴毂继肩随。
以凡夫之情难割。
乃制七日展哀。
遗命使露骸松下。
既而弟子收葬。
浔阳太守阮保。
于山西岭凿圹开隧。
谢灵运为造碑文铭其遗德。
南阳宗炳又立碑寺门。
善属文章辞气清雅。
席上谈吐精义简要。
加以容仪端整风彩洒落。
故图像于寺遐迩式瞻。
所著论铭赞诗书。
集为十卷五十馀篇。
见重于世。
姓贾
雁门楼烦人
年十三。
随令狐氏游学许洛。
少为诸生
博综六经。
尤善庄老。
沙门释道安
立寺于太行恒山
弘赞像法。
往归之。
一日闻讲般若经。
豁然而悟。
乃叹曰。
儒道九流。
皆糠秕耳。
便与弟慧持
投簪落𩭄。
委命受业。
以大法为己任。
精思讽持。
以夜续昼。
贫旅无资。
缊纩常阙。
而昆弟恪恭。
终始不懈。
沙门昙翼
每给以灯烛之费。
安公闻而喜曰。
道士诚知人矣。
复曰使道流东国。
其在乎。
年二十四。
便就讲说。
尝有客听讲。
难实相义。
往复移时。
弥增疑昧。
乃引庄子义为连类。
惑者晓然。
是后与弟子数十人。
南适荆州
往上明寺。
后欲往罗浮山
乃届浔阳。
庐峰清静。
足以息心。
始住龙泉精舍。
此处去水本
达乃以杖扣地曰。
若此中可得栖止。
当使朽壤抽泉。
言毕清流涌出成溪。
后浔阳亢旱。
诣池侧。
读海龙王经。
忽有巨蛇从池上空。
须臾大雨。
岁以有年。
因号精舍。
龙泉寺焉。
创造精舍。
洞尽山美。
却负香炉之峰。
傍带瀑布之壑。
仍石叠基。
即松栽搆。
清泉环阶。
白云满室。
复于寺内别置禅林。
森树烟凝。
石径苔合。
凡在瞻履。
皆神清而气肃焉。
远闻天竺有佛影。
是佛昔化毒龙所留之影。
在那竭呵城南。
仙人石室中。
每欣感交怀。
志欲瞻睹。
会有西域道士
叙其光相。
乃背山临流。
营筑龛室。
妙算画工。
淡彩图写。
色疑即空。
望似烟雾。
乃著铭曰。
廓矣太象。
理玄无名。
体神人化。
落影离形。
回晖层岩。
凝映虚亭。
在阴不昧。
处闇愈明婉步蝉脱。
朝宗百灵。
应不同方。
迹绝而冥。
又昔浔阳陶侃广州
有渔人于海中。
见神光每夕艳发。
经旬弥盛。
怪以白
往详视。
乃是阿育王像。
即接归。
以送武昌寒溪寺
后移镇。
以像有威灵。
遣使迎接。
数十人舆之。
至水上船。
船覆没。
使者惧而反之。
幼出雄武。
素薄信情。
荆楚为之谣曰。
可以诚致。
难以力招。
创寺既成。
祈心奉请。
乃飘然无梗。
于是率众行道。
昏晓不绝。
望风遥集。
彭城刘遗民
豫章雷次宗
雁门周续之
新蔡毕颖之。
南阳宗炳
张莱民
张季硕等。
并弃世荣。
游止。
乃于精舍无量寿像前。
建斋立誓。
共期西方。
殷仲堪荆州
过山展敬。
共临北涧。
论易体要。
移景不勌。
司徒王谥。
护军王默等。
并钦慕风德。
遥致师敬。
谥修书曰。
年始四十。
而衰同耳顺。
答曰。
古人不爱尺璧。
重寸阴
观其所存。
似不在长年耳。
卢循初下据江州城
入山诣
少与循父嘏。
同为书生。
及见
欢然道旧。
因朝夕音介。
僧有谏者曰。
为国寇。
与之交厚。
得不疑乎。
曰。
我佛法中。
情无取舍。
岂不为识者所察。
及宋武追讨卢循
设帐桑尾。
左右曰。
远公素主庐山
交厚。
宋武曰。
远公世表之人。
必无彼此。
乃遣使赍书致敬。
并遗钱米。
于是近服其明见。
初经流江东
多有未备。
禅法无闻。
律藏残阙。
令弟子法净
法领等。
寻众经。
踰越沙雪。
旷岁方反。
皆获梵本。
得以传译。
罽宾沙门僧伽提婆
博识众典。
晋太元十六年
来至浔阳
请重译阿毗昙心。
及三法度论。
于是二学乃兴。
每逢西域一宾。
辄恳恻咨访。
罗什入关。
即遣书通好。
什答书。
并遗偈曰。
既已舍染乐。
心得善摄不。
若得不驰散。
深入实相不。
毕竟空相中。
其心无所乐。
若悦禅智慧。
是法性无照。
虚诳等无实。
亦非停心处。
仁者所得法。
幸愿示其要。
重与什书并报偈曰。
本端竟何从。
起灭有无际。
一微涉动境。
成此颓山势。
惑相更相乘。
触理自生滞。
因缘虽无主。
开途非一世。
时无悟宗匠。
谁将握玄契。
末问尚悠悠。
相与期暮岁。
后有弗若多罗
来适关中
诵出十诵梵本。
罗什译为晋文
三分始二。
而多罗弃世。
常慨其未备。
及闻昙摩流支
善诵此部。
乃遣弟子昙邕
致书祈请。
令于关中更出馀分。
故十诵一部。
具足无阙。
先是中土未有泥洹常住之说。
但言寿命长远而已。
乃叹曰。
佛是至极则无变。
无变之理。
岂有穷耶。
因著法性论曰。
至极以不变为性。
得性以体极为宗。
罗什见论而叹曰。
边国人未有经。
便闇与理合。
岂不妙哉。
秦主姚兴钦佩名德。
致书慇勤。
信饷连接。
赠以龟兹国细缕杂变像。
以伸款心。
又令姚嵩献其珠像。
释论新出。
送论并遗书曰。
大智论新译讫。
此既龙树所作。
又是方等旨归。
宜为一序。
以伸作者之意。
序之。
桓玄殷仲堪
军经庐山
虎溪
称疾不堪。
自入山。
不觉致敬。
问。
不敢毁伤。
何以剪削。
答云。
立身行道。
称善。
所怀问难。
不敢复言。
乃说征讨之意。
不答。
又问何以见愿。
云愿檀越安隐。
使彼亦复无他。
出山谓左右曰。
实乃所生未见。
后以震主之威。
苦相延致。
答辞坚正。
确乎不拔。
俄而欲沙汰众僧。
庐山道德所居。
不在搜简之例。
书曰。
佛教陵迟。
秽杂日久。
每一寻至。
慨愤盈怌。
窃见清澄诸道人教。
实应其本心。
然令饰伪者绝假通之路。
怌真者无负俗之嫌。
道世交
三宝复隆矣。
因广条制。
从之。
有顷。
篡位。
即下书曰。
佛法宏大。
所不能测。
诸道人勿复致礼。
乃著沙门不敬王者论。
凡有五篇。
桓玄西奔。
晋安帝
江陵旋于京师。
辅国何无忌
候迎。
称疾不行。
遣使劳问。
晋义熙十二年。
八月初。
动散。
至六日困笃。
大德耆年。
皆稽颡请饮豉酒。
不许。
又请饮米汁。
不许。
又请以蜜和水为浆。
乃命律师令披卷寻文。
得饮与不。
卷未半而终。
春秋八十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司马尚之东晋 ? — 402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司马尚之 谯忠王 391年—402年 司马恬长子,元兴元年(402年)二月为桓玄叛军杀害。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2 【介绍】: 东晋河内温人字伯道
司马恬子。
袭爵谯王
初拜秘书郎
累迁建威将军豫州刺史
与弟司马允之司马恢之等各拥强兵,势倾朝廷。
司马道子、元显父子倚以为援。
晋安帝元兴元年,元显伐桓玄,命尚之为后部,兵败,死。
谥忠
全晋文·卷十五
尚之字伯道,恬子,为秘书郎,迁散骑侍郎,出为振威将军广陵相。
寻嗣,封谯王,为骠骑咨议参军
以讨王恭功,拜建威将军豫州剌史、假节,寻进号前将军,讨桓玄,兵溃被擒,斩于建康市。
安帝反正,追赠卫将军谥曰忠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卞范之东晋 ? — 40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4 【介绍】: 东晋济阴冤句人字敬祖
晋孝武帝太元中,自丹阳丞为始安太守
桓玄江州刺史,引为长史,委以心腹。
谋称帝,以为丹杨尹,与殷仲文阴撰策命。
称帝,以为侍中封临汝县公
败,随西走,为尚书仆射
后被斩于江陵
全晋文
范之字敬祖济阴冤句人太元中,自丹阳丞为始安太守安帝初,桓玄引为江州长史,历丹阳尹,进征虏将军散骑常侍篡位,进侍中后将军封临汝县公,迁尚书仆射玄平,斩于江陵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妙音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一作支妙音
东晋尼。
自幼出家,有才致。
晋孝武帝会稽王司马道子并相亲昵。
为立简静寺,以为寺主
尝为王国宝致书太子司马德宗生母陈淑媛,说国宝忠谨,宜见亲信。
荆州刺史王忱死,又受桓玄之托荐殷仲堪,使为荆州刺史
弄权倾朝野。
妙音
未详何许人也。
幼而志道居处京华。
博学内外善为文章。
晋孝武皇帝太傅会稽王孟顗等并相敬信。
每与太傅中朝学士
谈论属文。
雅有才致。
藉甚有声。
太傅太元十年为立简静寺。
寺主
徒众百馀人。
内外才义者因之以自达。
供䞋无穷。
富倾都邑
贵贱宗事。
门有车马日百馀两。
荆州刺史王忱死。
烈宗意欲以王恭代之。
桓玄江陵所折挫闻应往素又惮
殷仲堪时为门生。
殷仲堪弱才亦易制御。
意欲得之。
乃遣使凭妙音尼为堪图州。
既而烈宗妙音
荆州缺外问。
云谁应作者。
答曰。
贫道道士岂容及俗中论议。
如闻外内谈者。
并云无过殷仲堪
以其意虑深远荆楚所须。
然之。
遂以代
权倾一朝威行内外。
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司马昙之东晋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司马昙之 河间景王 366年—384年 司马钦之子,太元九年(384年)十月去世。
简介
司马昙之(4世纪 384年 11月6日),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安平献王司马孚的后裔《魏书·卷三十七·列传第二十五》:司马叔璠晋安献王孚之后也。
昙之司马德宗河间王
河间武王司马钦之子,东晋宗室、官员。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祖台之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范阳人字元辰
官至侍中光禄大夫
王国宝所恶。
尝以懦弱免官,撰有《志怪》。
全晋文
台之字元辰范阳人太元末尚书左丞,免,安帝初历御史中丞侍中光禄大夫,有《志怪》二卷,集二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绪东晋 ? — 39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7 【介绍】: 东晋太原晋阳人
王国宝从弟。
安帝白痴,司马道子辅政,宠信国宝以邪佞见知。
安帝隆安元年,拜琅邪内史、建威将军,与国宝并为道子腹心。
专权乱政,不得人心。
王恭恶之,国宝道子命杀
起兵讨之,道子惧,杀国宝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殷仲文东晋 ? — 407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07 【介绍】: 东晋陈郡长平人
桓玄姊夫。
仲堪从弟。
少有才藻。
仲堪荐于司马道子,引为骠骑参军
后为司马元显长史
桓玄建康篡位,仲文奔赴,为咨议参军,宠遇隆重,使总领诏命,以为侍中,领左卫将军
败归朝,迁东阳太守
不得志。
安帝义熙三年,以与永嘉太守骆球等谋反,为刘裕所杀。
善属文,为当世所重。
全晋文
仲文字仲文康子会稽王道子引为骠骑参军,转咨议参军,后为元显征虏长史,左迁新安太守桓玄举兵,以为咨议参军,领记室,进侍中,领左卫将军败,投义军,为镇军长史,转尚书安帝反正,迁东阳太守义熙三年谋反,伏诛,有集七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孟昶东晋 ? — 41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0 【介绍】: 东晋城阳平昌人字彦达
少为王恭所知。
桓玄重之。
称帝,与刘裕合谋讨之,尽散家财以供军粮。
丹阳尹,累迁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
安帝义熙六年卢循起事,晋军累败,遂自杀。
全晋文
字彦远平昌人,为广陵主簿桓玄篡位,与刘裕等起义,为长史安帝反正,拜丹阳尹,寻监中军留府事,以卢循入寇,仰药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姚显后秦 ? — 413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13 【介绍】: 十六国时后秦人,字子章
羌族。
姚兴弟。
清秀明发,文武兼备,为县令十余年,政无疵玷。
弘始七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刘裕桓玄,迎复安帝,遣使诣,请通和,亦遣使报之。
后官卫大将军姚详赫连勃勃所逼,粮尽南奔,
都督安定岭北二镇。
位至太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王伟之东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东晋琅邪临沂人
初为卫将军谢琰行参军
乌程
好史籍,博涉多闻,当世诏命表奏,辄自书写。
晋孝武帝太元安帝隆安时事,小大悉录,子韶之据以成《晋安帝阳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崔逞北魏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魏清河东武城人字叔祖
少好学有文才,初仕于前燕慕容炜,补著作郎,撰《燕记》。
入魏,张衮称美之,道武帝礼遇甚隆,拜尚书,寻除御史中丞
道武帝中山乏粮,曰:“取椹可以助粮,故飞鹗食椹而改音,《》称其事。
以其言侮慢心衔之。
天兴初作书以报东晋安帝郗恢
答书称安帝为“贵主”,忤意,遂赐死。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顾璘明 1476 — 154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1476—1545 【介绍】: 苏州府吴县人,寓居上元
字华玉号东桥居士
弘治九年进士
广平知县
正德间开封知府,忤太监廖堂,逮下锦衣狱,谪知全州
后累迁至南京刑部尚书,罢归。
少负才名,与同里陈沂王韦号金陵三俊,后又添朱应登并称四大家。
诗以风调胜。
晚岁家居,治息园,筑幸舍,延接胜流,江左名士推为领袖
有《息园》、《浮湘》、《山中集》、《凭几集》及《息园存稿诗》、《息园存稿文》、《国宝新编》、《近言》等。
顾璘1476~1545明代官员、诗人、藏书家。
字华玉号东桥
江苏苏州府吴县人,寓居上元南京)。
弘治九年(1496)进士,曾任吏部郎中开封知府都御史巡抚湖广,官至南京刑部尚书,遭谤罢官归。
陈沂王韦朱应登并称“金陵四大家”,“弘治十才子”之一。
诗以风调胜,江左名士推为领袖
有七律《秋日总镇二公饮黄鹤楼》三首及《黄鹤楼野望》。
黄鹤楼诗碑廊录存其《题黄鹤楼》。
其评崔颢黄鹤楼》诗曰“一气浑成,太白所以见屈”,为学者熟知。
字华玉,先世吴人,徙上元
弘治丙辰进士,授广平知县
入为南吏部主事,进郎中,出知开封府,降全州知州
台州知府,断江左参政山西江西按察使,浙江布政使,擢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抚山西
终养,忤旨落职。
寻起巡抚湖广,迁刑部右侍郎,改吏部,再改工部尚书,督显陵,工竣还朝,改南刑部尚书
有《浮湘》、《山中》、《凭几》、《归田》、《息园》、《缓恸》诸集。
(《四库总目》:集远挹晋安之波,近骖信阳之乘,在正、嘉间不失为第二流之首也。
甫田集》:东桥居士诗矩矱唐人,而刂芟陈烂,时出奇峭。
《艺苑卮言》:顾华玉诗如春原尽花,𦬎蘼不少。
四友斋丛说》:顾尚书东桥好客,其坐上常满,又喜谈诗。
余尝在坐,闻其言曰:「李空同言作诗必须学杜,诗至杜子美如至圆不能加规,至方不能加矩矣。
此空同之过言也。
夫规矩方圆之至,故匠者皆用之,杜亦在规矩中耳。
若说必要学社,则是学某匠,何得就以子美为规矩耶!
何大复所谓舍筏登岸,亦是欺人。
」 《金陵琐事》:顾东桥公镇楚,三司请游黄鹤楼,先磨一石,饮后乞公留诗。
东桥在舆中,已得「云荒赤壁」二句,遂援笔书石上云:「黄鹤仙人身姓随,空传崔颢旧题诗。
云荒赤壁周瑜垒,江绕青山夏禹
浮世古今堪洒泪,高楼今古几衔卮。
天寒月白孤鸿远,徙倚阑干送目迟。
三司皆服其工。
《国雅》:顾司寇体裁变创,工于发端,斐然盛明之羽翼也。
如「经旬谢宾客,春草当门生」,「鹿饮红泉细,猿啼翠壁重」,「缘树邀行骑,青山拥寺门」,足使文通变色,彦升失步。
《明诗选》:陈卧子曰:「华玉才调警丽,但风格未高。
」 《列朝诗集》:华玉少负才名,举进士,即自免归,与陈侍讲沂王太仆韦肆力为诗文,时称金陵三俊
官留曹六年,学益行闻,所与游若李献吉何大复徐昌谷相与颉颃上下,声名藉甚。
诗才情烂然,格不必尽古,而以风调胜。
延接胜流,如恐不及。
诏修承天大志,聘楚名士屏弃者王廷陈王格、额木分任之。
书成不称旨,士论以此益附之。
晚岁家居,文誉藉盛,又居都会之地,希风问业者户屦恒满。
息园,治幸舍数十间,以待四方之客。
客至如归,命觞染翰,留连浃岁无倦色。
即寸长曲技,必兴周旋款曲,意尽而后去。
喜设客,每张必用教坊乐工以筝琶佐觞,最喜小乐工杨彬。
常诧客曰:「蒋南冷诗昕谓『消得杨郎一曲歌』者也。
」正奏乐时,每发一谈,则乐声中阕,谈竟乐复作。
议论英发,音吐如钟每一发端,听者倾坐,咸以为一代之伟人。
处承平全盘之世,享园林钟鼓之乐。
江左风流,迄今犹称为领袖也。)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桓玄东晋 369 — 404
君主 庙号 谥号 年号 统治时间
桓玄 永始 403年十二月—404年五月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69—404 【介绍】: 名一作灵宝
东晋谯国龙亢人字敬道
桓温子。
袭爵南郡
初拜太子洗马
出补义兴太守
安帝隆安二年兖州刺史王恭荆州刺史殷仲堪起兵,玄应之。
为其部将刘牢之所杀,诏以江州刺史
明年,朝廷用离间计,加都督荆州四郡,使击杀殷仲堪杨佺期,据有荆雍,领、江二州刺史都督、司等八州。
于是树用心腹,兵马日盛。
安帝元兴初会稽王世子司马元显领兵讨伐桓玄率军东下,攻入建康,杀司马道子父子,执掌朝政。
二年称帝,国号楚。
三年刘裕刘毅京口起兵讨之,兵败西逃,为益州兵所杀。
全晋文
字敬道小名灵宝
温第六子,袭爵南郡孝武末拜太子洗马,出补义兴太守,弃官归,安帝初以为都督交广二州、建威将军、平越中郎将广州刺史,不行,寻为江州刺史,加都督荆州四郡,进后将军都督荆襄雍秦梁益宁八州、及扬州八郡、江荆二州刺史元兴初举兵犯顺,自加总百揆侍中都督中外诸军、丞相录尚书事、扬州,领徐州刺史,复让丞相自署太尉封楚王,加九锡,以元兴二年受禅,改元永始,义兵起,伏诛,有《周易系辞注》二卷,集二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刘敬宣晋末 371 — 41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71—415 【介绍】: 东晋末彭城人字万寿
刘牢之子。
起家王恭前军参军,袭败之。
司马元显咨议参军
谋袭桓玄不成,奔慕容德
刘裕京口,召还,为辅国将军晋陵太守封武冈县男,从慕容超,大胜。
晋安帝义熙十一年,进号右将军
司马道赐谋反,被杀。
全晋文
敬宣字万寿彭城人,镇北将军牢之子,太元末王恭前军参军,又参会稽世子元显征虏军事,隆安初以平王恭功加宁朔将军,寻破孙恩,加临淮太守,迁后军从事中郎,进辅国将军元兴中桓玄内逼,奔姚兴,又奔慕容德,还为晋陵太守袭父爵武冈县男,迁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安帝反正,自表解职,寻除冠军将军宣城内史襄城太守,以伐蜀无功免官,寻从征慕容超,又拒卢循,迁使持节马头淮西诸军郡事、镇蛮护军淮南安丰郡太守梁国内史,转左卫将军,加散骑常侍,出为使持节北青州军郡事、征虏将军北青州刺史,领清河太守,寻领冀州刺史,进右将军义熙十一年,为其下王猛子所杀。
(案,敬宣宋书》有传,今宜列晋未。)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